此網站由 教育部顧問室 補助

Logo

寂寞又甜蜜——我看《我的莎拉寶貝》中的親子關係

我的莎拉寶貝
文:王蕙瑄
圖:《我的莎拉寶貝》大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我的莎拉寶貝》以鮮豔多變的顏色和富有層次感的華麗風格,填滿了小女孩的故事。故事的創作背景與作者親身經歷有關,從小最親密的父親突然在生命中消失──作者沒有解釋原因,從此悲傷和寂寞充斥她的世界,於是她把這樣失落的心情呈現在故事裡,除了將娃娃的角色轉化為兒童外,亦以小女孩和她的洋娃娃模擬親子間的對話,畫出色彩繽紛的童年。只是,畫面中女孩的表情,還是透露了一點點的孤單和一點點的悲傷,在美麗的顏色中,她的寂寥,顯得非常突出。(04-05-1)

親子關係
  動物一出生,往往會將牠第一眼見到的,認知為父母或最信任的對象;人類也不外乎如此,從蒙眛的白紙到接觸、認識這個世界,生養孩子的父母就是孩子心目中最親密的人。孩子所有的價值觀、信任感,都由父母引領教導,而兒童的安全感,便建立在親子關係的互動模式上。因此,如果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兒童的內心很容易充滿不安全感和憤怒等負面情緒,甚至導致扭曲的價值觀。
  按照兒童的身心發展來看,雖然腦中某部分思考邏輯鏈結尚未成熟健全,但是他們擁有的情緒與感知,幾乎和大人所差無幾,只是由於兒童生活經驗和學習語彙不足,孩子往往不知道要如何正確的表達情緒——事實上,還有很多已經成年的大人,也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於是,小女孩把心中無法宣洩的憤怒,全部轉嫁在身邊的娃娃身上;畫面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見,娃娃和小女孩的長相幾乎一模一樣,身為讀者,我們無法得知父母到底是如何對待這位小女孩的,但是卻可以從小女孩對待莎拉娃娃的言行中窺知端倪。
  讀者大可不需猜測這個家庭是否隱含暴力問題,有時候,父母無心的言語或動作,就有可能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我們一定不會忘記小時候曾經讀過「曾子殺豬」的故事,曾子因為妻子隨口對孩子答應的一句話而殺了豬,他對妻子的解釋,是要以身作則,讓孩子學會不說謊,學會承諾的重要性。然而,我們是否從這個故事,甚至身邊所見所聞中,發現父母常常隨口答應孩子事情,卻又因為本身的忙碌和漫不經心而遺忘?事後,成人往往認為那些承諾不過是哄哄小孩的方式而已。
  但是,孩子不同於成人,他的世界沒有太多複雜的事務要處理,成人會因為事務繁瑣而遺忘對孩子的承諾,孩子卻會將大人的承諾信以為真,如果遇到較為敏感的孩子,很容易就這樣剝奪了他對成人的信任。

女孩的寂寞對話
  故事開始,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小女孩和她的娃娃在一起享受悠閒,這原本是多麼美麗的景色,小女孩卻開始玩起角色扮演的遊戲,她演媽媽,娃娃演她自己。小女孩斥責娃娃的語句,令人一面失笑於童稚的天真,同時,也不免心驚:原來,成人經常衝口而出且不經意的傷人語句,竟在敏感的小女孩心中,產生了嚴重的化學變化!
  在娃娃默不作聲的反應中,我們可以猜想,小女孩平常必然也是這樣沉默的應對媽媽的斥責吧!小女孩開始憤怒,她的憤怒,也許可以理解為,一半是模仿平日大人的態度,一半卻是她心中忿忿不平的發洩。於是在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情況下,小女孩產生控制欲不被滿足和妒忌的心理,她不希望「屬於自己」的娃娃,眼睛只看著太陽,她也不希望「屬於自己」的娃娃,沒有辦法與自己對話。在畫面上,我們看見小女孩和莎拉娃娃一模一樣的外貌,也看見莎拉始終向外注視的眼睛,配合繽紛的花園和背景顏色,顯得多麼悲傷與無助!或許那就是小女孩內心的一面,這是沒有被大人發現的、孤獨無奈,只能以呆滯呈現的一面。
  小女孩對莎拉娃娃的感情非常複雜,它既是自己的寶貝娃娃,又是自己的身份反映,加上娃娃的沉默,讓她想起自己最不想呈現的無助,而娃娃始終面朝著太陽,讓喜歡溫柔月亮的她,感到控制權被侵犯,就像成人面對兒童做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產生的憤怒一般,小女孩的心中漲滿了怒氣。最後,她放棄模仿成人的責罵言語,選擇以肢體來表達情緒。(04-05-2)
  當然,以孩子的思考言行判斷,小女孩能夠做出的發洩,不過是掩住莎拉娃娃的眼睛罷了!只是她沒有控制的力道(也許下意識不願意控制),使得莎拉娃娃的眼睛損壞。這個結果,讓小女孩從憤怒中驚醒:我的莎拉寶貝,壞掉了!
  小女孩的驚慌,讓人想起,有多少不懂得控制情緒的父母,在憤怒的支配下,無意做出傷害孩子身心的舉動?直到釀成大錯,才驚慌失措,痛哭懊悔,只是鑄成的傷害已是於事無補。接著,小女孩嘗試要求媽媽再買一個新娃娃,媽媽給小女孩的回答,更加強了這一幕的震撼:

  那媽媽是不是也可以因為妳不聽話,就換一個孩子呢?

  物品損壞,可以修理,可以重新添購,生命卻不能夠重來。一如人的外在傷害可以醫療,內在的心靈卻經不起損傷。
  小女孩嚇著了,她開始擔心許多事情,一部份是認知到她心愛的莎拉寶貝是獨一無二的;一部份也害怕被媽媽發現自己無法解釋的破壞玩具行為,於是天真的想像不開燈就可以嚇得莎拉睜開眼睛,其實,畫面中真正害怕的是躲在棉被中的小女孩,而莎拉娃娃卻像是要飛走、離開小女孩一般,獨眼望著窗外天空。小女孩的擔心甚至轉化成夜間的惡夢,夢見大家都只剩下一個眼睛,被這樣恐怖的想像包圍,讓善良的小女孩做出了決定:(04-05-3)

  我的爸爸、媽媽從來不跟我道歉。但是,我抱著莎拉,跟她說對不起。

  隔天,當小女孩第一次看到日出,在她道歉的同時,她也做出了絕對的承諾:她不再干涉莎拉娃娃要看太陽還是月亮了!這也表示,她願意放棄自己的控制權,只要能夠和莎拉寶貝一起快樂的生活就好了。

完美結局的希望
  在故事情節的進展中,我們可以從畫面開始鋪展的夢幻景色,進入小女孩第一人稱自述的心理空間,和小女孩一起對話。但是從媽媽回家開始,小女孩從角色扮演中回歸現實,一直到故事結束前,小女孩對莎拉娃娃道歉之後,第一人稱的敘述法突然改變為第三人稱的旁觀敘述法。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彷彿是觀眾,在被框住的畫面中看著一齣戲,戲劇最後,旁白以智慧老人的身份出現,讓悲傷的小女孩,眼淚有了魔法般的奇蹟,使現實中不可能會睜開眼睛的莎拉娃娃,宛如被吻醒的睡美人一般睜開了!從此以後,擁有開闊心胸的小女孩和莎拉娃娃終於能夠:

  每天都一起看日出,一起看這個美麗的世界。

  完美的結局,一如甜蜜的書名般,給了讀者一個美麗的希望。現實生活中的親子關係如果出現了問題,是否也可以像故事書一樣安全解套?童話故事總是擁有充滿希望的happy ending,兒童讀者聽完故事後,應該可以擁著心愛的玩具安心入眠吧!而成人讀者在掩卷之後,關於親子對待的問題,是否會有更深一層的沉思與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