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站由 教育部顧問室 補助

Logo

傳統的說故事技法∼紙芝居

活動時間:2007.10.30
地點:知本校區人文學院
主持人:曹俊彥老師、游珮芸老師
活動流程:
一、 簡介紙芝居(游珮芸)
二、 說三隻小熊的故事—台灣版(曹俊彥)
三、 說小黃的故事(邱子寧)
四、 說三隻小熊的故事—日文版(游珮芸)
五、 討論紙芝居與圖畫書的不同(老師、同學)

─ 紙芝居介紹 ─

紙芝居( kamishibai )最早流行於 50 年代的日本,外文稱做 Table Theater ,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主要以小箱子作為劇場,將單張圖畫(約 A3 大小)放在木箱中間依序呈現出來,木箱形式為前開後各開一個窗,前面為觀眾的視窗,後面則為說故事者瀏覽內容的窗。文字則寫在圖畫的背後,但其中的技巧在於,第一張的文字寫在最後一張的背後,第二張的文字則寫在第一張後面,以此類推,在替換圖畫的過程中,以迴圈的方式串聯起來。講演故事的技巧,像是聲音表情的呈現、抽拉畫紙的方法……等,都會鉅細靡遺的寫在紙的背後,提醒說故事的人應該注意什麼。有本繪本正是在描寫紙芝居的故事,亦即《紙戲人》,游老師說,這裡頭的歐吉桑當推著賣糖果的車子準備說故事時,會拿出兩塊木頭,製造出喀喀聲,提醒大家準備說故事囉!並在說故事的過程中,販售糖果。紙芝居最先與商業用途結合,而獲得熱烈的迴響,但因為對於糖果的反制,紙芝居轉而在教育上發揮功效,因此之後紙芝居大量的運用在幼稚園及國小的說故事表演上。

─ 不一樣的紙芝居 ─

曹老師出生的年代,正值日中交替之時,當時在幼稚園當中,老師會利用紙芝居說故事,當時老師會裝出不同角色的聲音,藉以吸引大家聆聽故事。在趕在這堂演講之前,游老師特別商請朋友製作了一個紙芝居的舞台,但因為朋友沒有見過紙芝居,所以在製作上還是與真正的有些出入。曹老師憑著印象也畫了幾張關於木箱的圖,與游老師的木箱果然有些不同,不管是開口的設計,或是木箱的厚度,都不太一樣,雖然木箱的形式有許多種,但是某些細節還是會影響到整體說故事的呈現。另外,除了大型的紙芝居外,還有家庭版的紙芝居,但是不需要木箱的輔助,在購買時,家庭版的紙芝居就會附有紙做的小包裝,小包裝就是一個小小的舞台,也同樣前後各有個窗,可以直接拿在手上進行說故事的活動。

─ 大家一起來說故事 ─

說到此,游老師促擁曹老師利用紙芝居說個故事,因此曹老師拿起了手上的家庭版紙芝居,說起了《三隻熊》的故事。在說故事時,曹老師兼具說故事和說明紙芝居,把背後的文字及說明唸出,並把裡面的三隻熊賦予了極具台灣味的名字—阿勇、阿巧、阿助,並夾雜著台語,帶領我們閱讀完這個故事。

說完了這個故事,曹老師拿出了一組明信片,上面只有極簡的圖畫,在展示過後,徵求一位同學來說說這個故事。在獨具慧眼的游老師指定下,兒文所博士班的邱子寧被欽點來說這個故事,雖然只有瞄過一次,但愛看漫畫的子寧果然將對於圖像的敏銳度表現出來,立即說了一個「小黃的故事」(自訂)。其實紙芝居不需要太繁複的圖案,有時簡單的圖像,更能吸引聽者的專注。

當然,光聽曹老師說還不夠,游老師也被要求利用日文說一遍《三隻熊》,而且這個家庭版的紙芝居本來就是日文的,所以更是令人期待。而游老師也不負眾望,將每隻熊說的話都用不同聲音表現,爸爸熊的渾厚,媽媽熊的甜美,寶寶熊的可愛,都有各自的特色,且聲音的高低起伏老師都表現的十分鮮明,而且用日文還可聽出,原來這個故事呈現了語言的重複性,適合與聽者互動。

─ 紙芝居 v.s 圖畫書 ─

在聽完了故事後,曹老師要大家思考紙芝居與圖畫書的差異與各自的優缺點。大家都很熱烈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紙芝居比較傾向於劇場的模式,在寫內容的注意事項時,就像是在進行腳本的撰寫,所以本來就是做來表演之用,而且有舞台來展示,更能夠使人聚焦於圖畫上,再加上沒有文字的干擾(在背後),的確適合於說演故事,而且有木箱輔助,可以在背後做許多特效;而其實圖畫書一開始的設計用意並非說故事,只適合親子共讀或自行閱讀,所以在大場合的說故事演示上,的確有些不方便。但是紙芝居的圖畫就不適合太過精細,這樣在表演時就會看不清楚,所以大多都會使用線條粗黑的圖畫作為腳本,而且利用紙芝居說故事在換頁上也比較麻煩。曹老師也認為在翻頁這點上,說故事時的確有些不便,所以有時他也會用活頁書來取代,可增加靈活度。

這次的演講間雜說故事和討論,十分的精彩。在最後游老師希望大家能夠回去製作兩個腳本,在期末時能夠發表,將日本兒童文化的東西,於課程中呈現,屆時也希望能請曹老師來為大家講評,希望讓課程能因為加入實作而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