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站由 教育部顧問室 補助

Logo

主持人的話

培養學生的宏觀思維應是大學教育極重要的一環,如何在課程上提供這樣的視野,使學生不致於受到一般歷史教育意識型態的左右,實在是極大的考驗。以文明的歷程來區分人類的發展的階段應是可以放諸四海皆準,不受各別國族差別影響的。我們將這歷程分為口語的(oral)、文字的(literal)與影像的(visual)三階段,並以其在各類文學在不同階段的呈現相呼應,希望能藉由文學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具備從文明發展的角度,審查其它人文與社會事務的開?視野。

在 Cultivating Humanity(註1)一書中,當代哲學家Nussbaum特別強調當代大學教育中「對於敘述的想像力(the narrative imagination)」的重要性,此處的 “narrative” 包含了從口語、文字、到影像階段的敘述技巧。這代表三個不同文化階段的敘述能力,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記憶形態與思維習慣。在口語文化時期,文學作品,必須經由記憶來傳承;而在文字時期,故事的型態著重描述以及抽象思維;而在影像時期,故事的型態著重各種符號的連結。每種文化類型未必會相互排斥,但是卻因為科技發展的程度,使得不同的敘述成為當時的主流。處在其中的人,不是沒有機會接觸另外兩種敘述型態,不然就是被主流文化湮滅,而完全忽略。其實,在文學的成就上,這三種文化可說是各擅勝場。大學生若是能同時掌握這三種敘述技巧,將能使其記憶能力、抽象思考,以及符號連結相得益彰。

兒童文學就呈現三階段的文明歷程來看,無疑是比其他類型的文學更具有代表性。就口語文化來看,則有童話、神話、童詩與民間故事;在文字文化階段,則有不同類型的小說、以及奇幻文學;進入影像文化,則有漫畫、卡通及兒童電影。有的文類,介於兩種文化階段之間,比如說像童話與圖畫書,藉兒童文學來闡述各個文化階段的科技、歷史、以及世界觀。正好可以提供不同的媒介與視角,使學生借助各類文本探索文明的歷程。

文學的作用當然不僅於此,它也隱含著深刻入微的思考歷程。兒童文學以其簡樸的特質,正好在教育上可以用來做為探索團體的思考實驗。敘述能力不管是敘述者或者是閱聽人,當他們在從事文學活動的時候,就已經在進行創造思考、邏輯思考、以及批判思考了。所以,兒童文學自然也能為大學生多面向的思考能力提供助力。

二十一世紀是影像文化當道的時代,當代大學生對於口傳文學感到十分遙遠,對於文字能力的表述能力也有退化的趨勢。三個階段其實都很重要,三者皆有各領風騷的時代,在文字上的表現也各具特色,我們的立場是知識份子應具備欣賞各階段文學類型的能力。本學程的目的在於對於文明的理解,而透過文學是一種寓教於樂的方法。

(註1) Nussbaum, M.C.(1997). Cultivating Humanity: 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