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瑞氏症兒童初探:一個生態角度的研究 ] [ 普通教室中的特殊人物:以妥瑞症兒童為例 ] [ 淺論統整教學與特殊兒童的學習 ] [ 統整教學在小學資源班的實驗 ] [ 國外研究報告 ]

 

統整教學在小學資源班的實驗

 

國立台東師院實小教師 黃秀雲 王玉梅

國立台東師院幼教系副教授 簡淑真

 

摘要

  學校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學習」的場所;對家長和社區來說,則是一個提供「服務」的機構。既然是提供服務,讓每個進到校園裡的孩子都快快樂樂的學習,應該是每個老師的天職,也是學生和家長的期待。一個教師在面對學習不利的孩子時,如何提供協助,正考驗著老師的智慧。在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教學改革中,資源班(或說特殊兒童教育)似乎並未被考慮到。本校資源班幾位教師卻有共識,即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有個體差異性的,“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而這也是九年一貫新課程的基本信念之一,所以我們決定主動參與此波教改,最起碼在課程的設計、教學法上要有些許的突破。而本文即是在東師簡淑真教授協助下進行的一篇行動研究報告,也是我們對統整教學在小學資源班實驗教學的心得分享,但願能與關心學習困難兒童學習的先輩同事有更進ㄧ步的討論。

  關鍵詞:統整課程、資源班、特殊教育、方案教學

 

壹、前言

教室現象記事

  錡錡張大雙眼,頭往上仰,看到天花板上的日光燈,蒙上薄薄的一層灰,角落還有蜘蛛網,他把目光移向黑板,黑板上寫著幾行字,可是那些字對他來說,就像是一大堆的線條橫躺著、直立著、斜臥著一般,亂成一團。

  他把頭右轉看看緯緯緯緯正專心的看著黑板,他想不通黑板上的那些線條有什麼好看的。他又把頭轉向左邊的燕君,看到燕君正看著老師,老師很認真的在上課。錡錡心想,眼睛一直盯著老師看好像很奇怪,上次,他就一直盯著老師看,結果老師請他起來回答問題,他很認真的想著老師的問題,真的很認真的想著,可是想不出來,老師說他上課不專心,要他以後上課要專心,小朋友都看著他,他覺得很不好意思。

  從此之後,上課時他就避開老師的眼光,而老師也慢慢的不注意到他了。上課對他來說太沒樂趣了,他只好在位置上枯坐,等待下課的來臨。

  現場教室裡,像錡錡這般的孩子,就像個小客人似的,他遵守規定不敢隨意走動,他偶而動動身子,偶而動動頭,偶而動動手,偶而動動他的眼珠子,只枯坐在椅子上,還不至於影響到其他人,學習對他是毫無意義的,難道他真的沒有「能力」來學習?

貳、嘗試方案教學之動機

一、學校的功能

  學校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學習」的場所;對家長和社區來說,則是一個提供「服務」的機構。既然是提供服務,讓每個進到校園裡的孩子都快快樂樂的學習,應該是每個老師的天職,也是學生和家長的期待。然而,為什麼有的孩子視上學為畏途,甚至拒學,或者對學習興趣缺缺,是我們的教育--教材、教法、教師出了問題,還是孩子的能力嚴重不足?事實上,大多數的孩子都適應良好,那麼少數適應不良的孩子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是先天能力不足、學習動機不夠、還是錯過學習時機……一個教師在面對這些學習不利孩子時,如何將他們做類型區分與提供何種協助,這考驗著老師的智慧。

二、誘人的挑戰

   教育改革是必行的,八十八學年本校即著手進行九年一貫新課程之教學試驗,當初,資源班並未立即加入實驗行列。直至八十八學年末,幾位資源班教師皆有共識,即此次教育改革,特殊教育似乎未受到特別的重視,因而決定主動參與教改,最起碼在課程的設計、教學法上要有些許的突破。

  八十九年度開學初,校長履維與我們資源班教師開了個座談會,會中校長提到—資源班的孩子在學科的學習能力既然已經較為落後或不足,我們一再追補,他們還是難以與班上同學齊頭並進,是否可發掘他們其他能力較強的部分,透過此道來提升他們語文或數學的學習能力,並藉由參與的樂趣引發學習意願。這種洞見,給予我們一直想嘗試的活動教學方式,注入一劑強心劑。於是,在二、三年級個案部分,我們初步決定採取主題統整教學。

  此時台東師院幼教系簡淑真教授來訪,相談下,她義不容辭自願進入現場來指導,,並引進方案教學的精神—老師以協助引導者的角色,重建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以建立孩子的能力。

  簡老師以書本、投影片、錄影帶等資料,在幾乎每星期兩小時的討論中,讓我們隨著課程的進行逐步了解方案教學理念與做法,並在實務上逐步看見方案教學的發展,與孩子的精彩。

參、教學實施過程

  此次教學之嘗試涉及兩個不同性質的範圍,一為二年級外加式的小團體教學,一為二、三年級抽離式的個案教學,兩者在實施過程中,有很大的差異,但因篇幅的限制,本文只詳細呈現二年級外加式的小團體教學的部份。以下先將兩者之教學流程做一簡要說明,再做詳細說明。

二、三年級抽離式的個案教學

 

二年級外加式的小團體教學

(一)藉助圖畫書中的插圖,讓學生發展出自己的國語教材。

   │(因顧及個案另一部份的教材,
   ↓ 以至於在銜接上發生困難)

(二)決定採小團體的模式來進行。

   │(實施兩三周,發現大部分的子
   ↓ 題不易進行)

(三)以圖畫書為互動媒材,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幫忙記錄,學生再用電腦書打文字。

   │(多次與指導者交流,方案教學
   │ 的理念常浮於腦中,促使我們
   ↓ 思考何時掌握教學時機)

(四)運動會來臨,把握機會,感受偶發的樂趣。

   │(發現某個案對電腦打字特別有
   ↓ 興趣)

(五)接受指導者的建議,以「打電腦」為方案。重點放在學生的生活點滴。

   │(學生喜歡) 
   ↓

(六)完成個人的電腦書。

  (一)明示學習主題「我的一天」,協助學生從一天的活動中,歸納出五個子題。

   │(考慮課程的面向是否完整?)
   ↓ 

(二)決定五個子題都要碰觸。

   │(和學生討論對子題的喜好順序)
   ↓

(三)決定子題進行的順序為:

   食物→服務→上課→休閒
   │(進行各子題教學)
   ↓

(四)報告教學成果,接受檢核。

   │(課程還有加深探討的空間)
   ↓

(五)就教學現場的觀察,決定回至「食物」此子題,偏重於實地調查、情境演練。

   │(學生興致勃勃)
   ↓

(六)愉快結束此次課程。

 

一、原始構思與起步

  八十九學年開學初,我們想對三個個案做統整教學,由於三個個案的智力在臨界邊緣,因而決定以繪本為主要媒材(注一),並從繪本中發展出學生的語文教材,於是選了《早安》《晚安》《糟糕的一天》《誰要我幫忙》《我能做什麼事》,設計了兩個主題單元,一為「我的一天」,一為「學習成長」,這些繪本內容是孩子的日常生活經歷,對他們來說,不是遙不可及的,是很貼切的經驗結合。

  開學第三週,資源班正式開課,我們特意把三個個案的上課時間,每週排兩節共同時段一起上課。第一次上課,我們先閱讀《早安》,小朋友看繪本的插畫說出圖意,內容大同小異,我們幫他們把口語轉為文字,想以此為語文教材。

天亮了,

我揉眼睛,

打了哈欠,

我又拿書起來看。

我拿著書和娃娃,

打開爸爸和媽媽的房間,

看到爸爸和媽媽還在睡覺。

  第二次上課,我們又回到繪本裡來看,《早安》中小女孩坐在床舖上,和爬下床舖站著時,是有些差異的,我們將此帶進數學裡的“比高低”,讓小朋友彼此比一比、實際比一比自己坐著和站著時的高低,暗示他們可利用一些東西來做記號,以便看出站著高還是坐著高。大小、高低、長短是日常生活中常使用到的基本概念,學童有必要知道。如何去區分大小、高低、長短,這是方法的學習,指導學童學會方法或策略的應用,有助於他們往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的省思(注二)

  此時老師來校與我們討論,在聽過我們的報告後,她建議我們以方案教學來進行,我們心裡蠻猶豫,擔心三個個案的能力不足,效果會很差。

  老師了解後卻很篤定的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我們要去了解他的能力在哪裡?先備知識是什麼?就像要去旅遊看美景,要看到它的美,若只看到「不會的(就是缺的)」那就會覺得很沒趣。」她一路閃著亮亮的眼睛,熱切的說「每個孩子都是一片美景,就看我們會不會看!每個孩子都已有一些能力,就看我們有沒給他機會展現,或者也許其實他早已把自己展現在我們眼前了,就看我們有沒有看見!」於是我們一起閱讀及討論《進入方案教學的世界(?)(Ⅱ)》。

  三天後,老師再來,我們先向她說明三個個案上課的情形,她給了一些建議:1.就教材的部分,目前仍偏向老師主導,學生跟,以後應盡量發問,然後仔細聽做下紀錄,協助孩子將想的做出來,使教材是孩子從自己的舊經驗發展成自己的新經驗。所以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表達、寫、畫等資料,如文字、圖畫,都應盡量保留下來。2.概念的形成,是要從很多有相似狀況的現象中,經比較,找到該共有的現象,給予代替的符號,而形成概念。所以比高低時,可讓孩子再繼續觀察教室週遭的東西,如桌子和地板、手指、窗戶和櫃子等等,而後學生可以自己說出「什麼和什麼比是高或低」甚至找出「高低是…」3.在教學方法上,應儘量讓孩子來陳述,如果孩子都想不出來時,老師再提醒,或分享自己不一樣的經驗,引導孩子進一步思維。

  這一次與老師的互動中,我們更深入了解方案教學的特色是「讓孩子對一個主題或論題,做更深入的探討,孩子透過五官對“現象”的觀察,慢慢形成“概念”。孩子探索時間的長短也許是不同的,這得視學生的個別差異,覺知能力強者,時間不用太長,覺知能力弱者,需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觀察現象,才形成“概念”,因此時間相對延長。」

  老師為了讓我們更清楚方案教學,拿出一本塊頭不小的書和我們分享,書名是《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在〈人群〉這個主題中,四、五歲的孩子,在用黏土製作人物時,為使黏土人物顯得生動,竟模仿一些人物的社會行為和人群間的社會關係。如在製作過程中,各個小組有不同的組織方式,有的小組採用裝配線作業方式,決定人物後,每個孩子只做人體的一部份,如單獨的手臂、腿、頭、身體等。這一切的表現,真是令人訝異!

  瑞吉歐的孩子,在方案教學中可以做到這等程度,我們的孩子可以不可以?我們資源班的孩子又能做到什麼程度呢?

三、調整教學方式、安排教學順序

  第四週,二年級的小團體有六位小朋友開始上課,每週有兩天,每天是三節課,我們放棄昔日的“班級國語科補救教學”模式,嘗試帶入方案教學理念,以《早安》《晚安》這兩本繪本為引。小朋友提到,他們一天裡所做的事:刷牙洗臉、吃早餐、幫媽媽掃地拖地板、下午3點騎腳踏車、幫老師發本子擦黑板、中午吃飯(有青菜)、下課去看動物、晚上寫功課、睡午覺、上英文課、國語課、數學、自然……。接著我們引導小朋友做分類,分成「時間」、「食物」、「上課」、「服務」、「休閒」五個子題。第一次小朋友就自己感興趣的子題進行討論,他們分成兩組,一組討論「時間」,一組討論「上課」,每個小朋友都發表自己的感受和所知。

  「時間」這組的三位小朋友先撥撥時鐘教具,接著他們找出一本圖畫書《 瞬間收藏家》,老師很好奇就問他們為什麼會找這本書?冠霆很自信的說著:「『時間』和《 瞬間收藏家》都有一個『間』嘛!我們覺得裡面應該會提到時間,所以就選這本書來看。」

  事實上《 瞬間收藏家》裡,確實有時間的概念,在閱讀中大家就有關「時間」的內容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像一開始「當黃昏來臨……」,小朋友知道黃昏是太陽快下山時,老師再問他們大概是幾點時,有的認為是3點到5點半,有的認為4點到6點,他們說天暗下來了,看不到太陽了,就不是黃昏了。以時間來劃分,雖然他們對黃昏的概念,不全然是對的,但也不全然是錯的,又如「……一坐就是好幾個鐘頭。」小朋友認為「好幾個鐘頭」大概是2個鐘頭、3個鐘頭或4個鐘頭吧!。閱讀完畢,老師要他們用自己覺得,可以表達對時間感受的方式做紀錄(見附件一)。

  「上課」這組的三位小朋友,把注意力集中在喜歡的科目上,他們說明任課老師的長相,老師教他們做什麼事,還把任課老師給畫出來(見附件二)。

  9月28日小朋友報告上次分組討論內容,每個小朋友都很大方的講述自己和小組的討論情形,還說明自己的作品,當中出現這一些對話:

冠霆:我們討論時間,我找了一本書。

老師:冠霆,請你把書名介紹一下。

冠霆不好意思笑笑說:我忘記了。

老師:我記得書名是《瞬間收藏家》。

冠霆自己覆述一次。

老師:為什麼你的時鐘會用灰色的來畫?

冠霆眨眨眼:因為時間是透明的啊!電子鐘可以看時間,所以我用彩色的來畫。

  ×××××××× ×××××× ××××

柏緯:我們討論--上體育課,我畫-畫體育老師和-和同學。

冠霆:「柏緯啊!為什麼你的人都沒有手?」

柏緯雙眼往圖再仔細一瞧,不好意思的笑著說:「喔喔!我忘記畫了。」

接著,他邊笑邊忙著走回位置拿鉛筆,再把圖裡的人補上手掌。

 

  在心得交流時間,我們對第一次的活動經驗感到愉悅。想一想,時間是很抽象的,雖然時鐘可看出時間,但是時間的流轉是看不見的,如果沒有明顯的隔界,透明的東西是看不出來的,就如電影中的透明人。在冠霆的想法裡,時間是看不見的,跟透明是等義的,而他們習慣用灰色來代替透明,因此他用灰色來畫時鐘是有深刻意義的。又柏緯冠霆這麼一提醒,他的記憶中多少會有保留,往後他畫人物時,或多或少會想起這一幕的,當他想到時,人物就不會沒有手掌了。

  這同時我們也有共同的疑惑,那就是如果小朋友不能如我們所願,每個子題都有興趣參與的話,這個教學計劃算不算完整?會不會失去意義?在我們認定的理想中,偏向於讓小朋友每個子題都接觸,所以結果是我們照著小朋友的興趣,安排五個子題,然後按先後次序來進行教學。

(一)「食物」的教學流程

1.先閱讀相關的圖畫書。小朋友先到書架上尋找有關食物的圖畫書,他們找了兩本《我會用筷子》、《可以吃的植物》,老師陪他們一起閱讀。

2.回家觀察爸媽或奶奶煮的菜,上課時討論。以下綜合小朋友之觀察結果:

早餐

午餐

晚餐

漢堡(肉、蛋、小黃瓜、培根)三明治(肉、蛋、小黃瓜、肉鬆)、奶茶、熱狗、蛋餅、蔥油餅、玉米濃湯、麵包、稀飯。 麵、飯、高麗菜、青椒、玉米濃湯、蛋餅、稀飯、豬肉、肉燥飯、魚。 麵、飯、高麗菜、青椒、玉米濃湯、豬肉、肉燥飯、魚、肯德基、麥當勞、水餃。

3.小朋友寫出自己三餐吃的食物,並加上插圖(見附件三),與大家分享。

4.進行「沙拉吧」活動。老師告知小朋友要舉行「沙拉吧」,小朋友決定要邀請校長、部分老師、小朋友的級任老師來參加。

•討論邀請的方式。小朋友的意見有打電話邀請、直接告訴受邀請人、送邀請卡片。大家覺得製作邀請卡較好,老師指導製作邀請卡,內容包括邀請日期、時間、地點、邀請對象、邀請人。

•如何得知三明治的製作。小朋友討論結果:問爸媽、問隔壁阿姨、去看賣三明治的阿姨怎麼做。

•討論沙拉吧的材料。以下為進行時的討論實錄:

老師:小朋友想一想,我們做沙拉吧要用到哪些材料?

俊錡:沙拉。

老師:沙拉是什麼顏色的?

俊錡:蛋白黃顏色。

老師:還有什麼顏色呢?

俊錡:還有紫色的。

老師:沙拉有紫色的?

俊錡:紫色沙拉是凍傷的沙拉。

老師:怎麼說?

俊錡:上次,我媽媽買了沙拉放在冰箱裡好久好久,都變成紫色了。媽媽說,

沙拉凍傷了。

老師:沙拉還有什麼顏色的呢?

冠霆:還有白色的。

老師:白色的沙拉給你什麼感覺?

冠霆:很新鮮的樣子。

老師:除了沙拉,還有些什麼?

鴻宇:青菜。

老師:哪些青菜?

學生各自說著:高麗菜、小黃瓜、紅蘿蔔、馬鈴薯、蛋。

老師:蛋要怎麼加進去?

柏緯:把蛋殼打--破,蛋放進鍋--裡炒一炒,加飯加醬油--膏,就-

就變成炒-炒-炒飯,我媽媽會炒-飯,很好吃。

俊錡:蛋打破了,營養會跑出來,用煮的營養會包住,不會跑出來,用煮的

比較好。

冠霆:可以用鍋鏟把蛋弄一塊一塊的。

老師:我們可以用什麼來包沙拉?

學生各自說著:麵包、土司。

  老師詢問小朋友,「蛋要怎麼加進去?」一般的小朋友會很清楚,老師指的是蛋要怎麼和沙拉和在一起,然而柏緯卻記住媽媽炒飯的經驗,就是把蛋殼打破,蛋先放進鍋裡炒一炒,再加進飯和醬油。在他的認知中,蛋就是這樣加進去的。如果就回答問題的對錯來說,他的回答是脫離主題的,跑到炒飯去了;但就「蛋要怎麼加進去」這句話的概念來看,他是很清楚的,而且敘述得很有條理。

  俊錡回答「蛋用煮的比較好」,可知他知道蛋加到沙拉裡,是先煮過再加進去的,只是他因要否定柏緯的「把蛋殼打破」,以致他的回答,「蛋打破了,營養會跑出來,用煮的營養會包住,不會跑出來」會顯得有違常理。然而,俊錡的這種狀況,在成人的互動中,也是會見到的。不是嗎?

  再來的活動是小朋友就提到的食物寫幾句話。老師請小朋友挑一樣喜歡的材料,用幾句話寫出食物的形狀、味道或對它的感覺(見附件四)。

•分發邀請卡。老師帶著小朋友去分發邀請卡時,小朋友既興奮又靦腆,無法很順暢的說話,不過受邀請的校長、老師們都極有耐心的陪他們讀完邀請卡內容。

歡樂時光來臨。原本小朋友預定在10月12日這天一早,和我們到菜市場買菜的,碰巧遇上兒輔室安排二年級全體小朋友做瑞文氏智力測驗,時段衝突了,只好做罷!由老師先行處理部分材料。

  下午小朋友進入教室之後,大家樂成一團,幾個高大點的男生主動幫忙搬桌子,有的幫忙洗砧板、刨刀、小黃瓜。清洗的部分結束後,小朋友先幫忙撥蛋殼,老師教小朋友用ㄚ嬤的方法來切蛋,這不需要刀子,只要一條細細的繩子就可以了,小朋友高興的試著,雖然切好的蛋片都歪歪的,不過因為是第一次用這種方式來切蛋,所以大家都很滿意,很有成就感。柏緯還急著告訴大家:「我爸爸以--前也是這--樣切蛋,他--先把繩子綁--在桌子的腳,再--拉著繩子來切--蛋。」

  下課鐘聲響了,小朋友急著回教室找老師,他們想提醒老師,擔心老師們會忘記。

  柏緯回來時,氣喘噓噓的說著:「老--師,校長室的--門關著。」「你可以敲敲門啊!」柏緯迫不及待衝了出去,一下子又回來說:「老--師,我敲門了,裡面沒有人啊!」「等下一節課你再去看看吧!」

  上課鐘聲響了,老師教小朋友刨小黃瓜,小朋友輪流試試看,大家不忘提醒對方要小心,不要刨傷手了。接著老師切土司準備做三明治,柏緯忽然湊到老師身邊問著:「老--師,校長室的門還是關著,不知--道校--長會不會--忘記?」「校長可能去開會吧!下課的時候,你再去看看吧!」柏緯只好站在一旁看老師切土司。老師切好土司又教小朋友和沙拉、做三明治。

  時間還有一些,老師讓小朋友一個個到前面,練習朗讀小文章,這些小文章是之前寫好的,當作餐會後要表演的餘興節目,小朋友很認真的練習著。

  下課時,柏緯又到校長室探視了一下,回來時失望的對老師說:「老師-,校長還是不在呢!他會不會來啊?」「我想,校長已經答應你了,他應該會來吧!除非他臨時有事不能來。」柏緯心裡一直惦記著要邀請校長參加,他那擔心的表情,是非常專注的。

  上課不久,受邀老師們陸陸續續走進資源教室,小朋友高興得上前跟老師問好,請老師坐,緊接著校長也走進來,柏緯竟跑到角落躲起來,老師告訴校長,柏緯跑了好幾次校長室,校長走到角落牽著柏緯的手說,他去開一個重要的會,剛趕回來。柏緯不好意思的坐在校長的身邊,又高興又緊張,又不時用眼角偷瞄著校長,害羞的樣子仿若一個私嫁娘。大家愉快的吃著三明治還邊交談小朋友的學習狀況,氣氛溫馨祥和。

  在心得交流時間,我們認為「食物」這個子題已經可以告一段落,在整個活動中,小朋友的參與熱誠是可見的,很多工作他們都出於自願,而且認真的去做。個兒小小的鴻宇在洗砧板時,站在洗手台前,手拿著絲瓜布,用力的擦洗著,他說他在家就常常幫媽媽洗碗筷。一個二年級的小朋友,他在功課方面不甚理想,可在這方面卻是這麼賣力,我們不得不肯定他做家事的能力,是值得讚賞的。

  冠霆在和沙拉時,手沾到了沙拉,老師要他嚐一嚐手上的沙拉,他嚐了以後,嘻嘻的笑著說:「有點酸酸的!」,說完他急著去改上次寫的小短文。這篇小短文原先用鉛筆寫著,「沙拉吃起來香香的,摸起來軟軟的,聞起來口水快留下來了。」嚐了沙拉,他堅持要用原子筆改為,「沙拉吃起來酸酸的,摸起來軟軟的,聞起來香香的。」冠霆覺得用原子筆改過,人家才會看清楚,可見冠霆很在意,而他的這種舉動,正是呈現他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信與負責。

  另外,小朋友的用詞更是生動有趣,在和沙拉時他們說:「我們幫小黃瓜、紅蘿蔔、馬鈴薯、沙拉、蛋白、蛋黃打滾,他們有很多顏色,很漂亮像彩虹。」這是多貼切的形容啊!在此時,他們用語言紀錄現象的能力會差嗎?一點也不差!他們的弱點是,他們無法牢牢記住國字,因此提昇他們認字、記住國字,進而能寫出來,是我們應加強的一項。

  10月19日早上,老師到資源教室來,我們將自認最精采的「沙拉吧」活動情形,向她做一報告,包括冠霆因為要上安親班,必須先離開,可是他又很想參加完整個活動,所以露出失望的表情,老師不忍心就先做了一份三明治給他吃,俊錡看見了,直說:「那麼好!他都可以先吃。」

  老師針對此部份活動,做了兩點建議(見10.19札記):其一是,當俊錡有意見時,是全體討論「理」和「規矩」的最佳時機,如果讓小朋友在這個時候進行討論,效果會很不錯的。其二是,沙拉的調配是屬於知識層級的,如果讓小朋友動手操作會更好。

  由於,俊錡嫉妒冠霆先吃三明治部分,老師已私下和俊錡談過,所以,不考慮特意再拿來討論,待有適當機會再討論。另外,沙拉吧的活動已告一段落,在不是很自然的教學情境中,再讓小朋友動手調配沙拉,似乎有點接不上之感,於是,我們將它當作一次可貴的教學經驗,深信下次會應用得更好。

(二)「服務」的教學流程

1.欣賞圖畫書《我希望我也生病》:老師唸圖畫書,小朋友聆聽。

2.老師針對書中內容提出問題

•哥哥生病時,誰在照顧他?

咪咪生病時又怎麼了?

咪咪為什麼希望自己也生病?

  老師的這些提問,小朋友都可以回答出來,甚至還會注意到其他小細節,像冠霆就提到,咪咪和哥哥生病好了以後,會「回報」家人的關心,並且用行動來表現。

3.討論一天生活中,誰為我們服務?我們又為別人做了些什麼事?

  小朋友提到「誰為我們服務?」,幾乎想到學校的導護老師和愛心媽媽,其他的服務人群需引導才會想到。提到「我們又為別人做了些什麼事?」時,他們做這樣的說明:

冠霆:我會幫媽媽洗碗,我用泡泡洗碗,我洗得很乾淨。

俊錡:我在教妹妹洗碗,一邊洗碗一邊顧開水。

尹利:我餵妹妹吃飯,嘟嘟走過來吵著要吃骨頭。(見10月19日學習檔案)

  「服務就是為別人做一些事,做一些有益的事,在小朋友的生活中,這些在成人眼中的小事,他們認為就是服務,可見他們對「服務」具有些概念。

4.將討論結果畫出來,並以文字做簡短說明(見附件五)。

5.配合學校校慶,舉行潔校服務。

  10月25日是本校校慶, 23日這天,老師詢問小朋友,學校校慶快到了,我們可以為學校做些什麼服務?小朋友七嘴八舌的說著:大掃除。至於要打掃學校的什麼地方?他們提了不少地方,有操場、走廊、各班教室、訓導處前面……,經大家討論結果,決定打掃行政大樓的樓梯、旋關、操場四周。接著又工作分配,有的自願掃地、有的拿畚斗、有的拿垃圾袋裝垃圾,大家認真的打掃著。打掃完畢,進教室後,我們請小朋友將打掃校園的情形畫下來,大家都畫得很精采(見附件六)。

(三)「上課」的教學流程

1.老師問小朋友,最喜歡的科目是什麼?小朋友說出自己最喜歡的科目,再將喜歡的理由或上課情形,寫在白紙上,老師看過幫忙訂正錯字後,小朋友將它用電腦打出來。

2.補上插畫,與大家分享(見附件七)。

  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歡的科目,國語、自然、體育、美勞都有,小朋友使用圖畫來記錄學習的現象也很生動有趣。之所以會讓小朋友使用電腦打字,一方面是變化學習形態,另一方面則是讓他們能注意國字,而小朋友對使用電腦打字,是很感興趣的,有時會互相協助。

(四)「休閒」的教學流程

1.老師問小朋友,假日爸媽會帶他們做些什麼事?多數的小朋友說,假日他們不一定出去玩,有時在家,有時出去玩。

2.老師請小朋友將出去玩的情形畫下來,補上簡單的文字敘述,與大家分享(見附件八)。

  「休閒生活」應是很重要的,但多數家長對休閒生活的安排,似乎還不是非常的重視,或許受限於生活環境,心有餘而力不足吧!「時間」這個子題因前面已經提過,所以不再進行討論。

  「我的一天」進行到此,我們將它結束告一段落。

四、檢核後再次出發

  11月4日早上,我們向學校行動研究成長團體報告,二年級小團體的教學活動。老師事先從《進入方案教學的世界》中影印了一份資料(P82,方案教學三個階段、主要工作事項、孩子的工作之間的交互作用),要我們邊對照做思考。雖然大家對這些活動及小朋友的表現深感興趣,但是經大家討論結果:這次的教學活動只進行到第二階段,應該可以再繼續深入探究。

  11月6日早上,老師到資源教室來,我們就二年級小團體的教學如何再深入提出討論,老師建議我們採實地調查,加深「食物」或「服務」的子題。我們以對小朋友的學習觀察,決定加深探究「食物」。以下是課程發展過程:

1.回憶「食物」子題的學習過程。

  「我的一天」中所做的事→分類出五個子題(食物、時間、服務、上課、休閒)→「食物」子題的學習→沙拉吧。

2.倒回至「沙拉吧」的情境,讓小朋友想想看,這些食物可以在哪裡買得到?

3.請家長事先帶小朋友前往各超市或市場觀察,並填寫學習單(見附件)。

4.閱讀圖畫書《第一次上街買東西》

5.小朋友分享自己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的經驗(見附件)。

6.到東農超市、黃昏市場實地調查,並做比較。以下為小朋友對超市、黃昏市場的比較結果:

東農超市

黃昏市場(傳統市場)

有開發票

有冷氣

青菜有秤重量、標價

豬肉用保鮮膜包起來

有冷藏櫃

賣冷飲(牛奶、養樂多、楊桃汁……)

有牆壁

有架子擺著

3位收費員

有人在補貨

有推車和藍子

使用日光燈

有門

賣錄音帶、尿布

用機器結帳

賣糖果多(零食)

沒有開發票

沒有冷氣

青菜一把一把的沒有標上價錢

買青菜送衛生紙

趕蠅器

豬肉是一整大塊的

新鮮麵包

擺很多攤位

有很多老闆

沒有牆壁

好冷,下雨時風好大

使用燈泡

7.製作實物紙模情境演練。小朋友先分成兩組,畫出超市的內部擺設及購物情形,再就超市裡販售的物品,選取自己喜歡的來製作實物紙模,接著將實物紙模標上價錢,分區擺放進行情境演練。

  在分組畫超市的內部擺設及購物情形時,就可以看出孩子的人際互動,有的小朋友是相當自我的,他要掌控一切,要別人絕對配合他,這時,老師就扮演他的同伴,表示不喜歡他的行為,並提出建議,請他考慮考慮。當時孩子行為有些改善。

  在標價錢時,小朋友對於常買的飲料正確無誤,但是對於一些肉類、海產類或水果,標價就顯得離譜。如果這時又回到超市,讓孩子去記錄這些食物的價碼,應該是會比較好的,可惜我們忽略了。

  在後半段的課程安排,看到學生喜悅的參與,我們覺得很興奮,覺得這樣的教學很有意義。

伍、透視學生的學習

  「課程設計」是為學生的學習而安排的,其最終目的是希望,學生在課程安排的活動中能「有意義」的學習。所謂「有意義」指的是,學生在活動情境中,與教師、同儕間的互動,經由彼此的溝通、對話、模仿及經驗分享,致使在活動中或活動終了,能知道自己的喜惡、不足與錯誤,並感激別人善意的協助;肯定自己的長處,並樂於協助他人,進而能瞭解事物或改變行為,來獲得「認知」、「情意」、「技能」。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認為,在社會情境中有目的的活動,才是達成真正學習的不二法門,他極力提倡活動方法,堅持學生感到興趣及能親身經驗的問題,才是對學生有意義的問題。

  維高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覺察到學習是在社會環境中產生的,他強調我們所學習到的事物當中,有很多是從別人那兒學習到的,而學習到的這些事物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些人類社會所發明,用來有效處理人際間及世界上事物的「心理工具」(注四)。

  此次在資源班進行方案教學,雖然整個課程架構老師的引導仍然多,然而在學習的細節是以學生興趣、看法為主的。學習活動在學生生活實例中進行,以一個主題融合了各種學習管道,如閱讀繪本、討論、書寫、畫圖、實地參觀、動手實做等。學生學習顯得很感興趣,相當能就自己的經驗與所知提出分享,熱烈的參與;在過程中,學生彼此間自發性的互助、包容,同儕間的互動充滿祥和之氣。

  冠霆在聽柏緯報告「上課」的圖畫作品時,對柏緯善意的詢問,變成對柏緯的提醒;他也在嚐了沙拉後,發覺之前的表達錯誤,堅持要用原子筆更改所寫的短文,免得別人看不清楚。

  柏緯提到爸爸把線綁在桌腳,用線來切蛋;提到媽媽炒飯的步驟;舉行沙拉吧時,對校長的熱切期盼。

  俊錡有時雖對別人斤斤計較,但知道自己錯時,會主動去道歉;他能組合舊經驗,以獨特的語句來呈現感受(注五)。

  泓宇在潔校活動時,自願與俊錡交換較吃力的工作;在製作實物紙模時,首先接納廷俊,和他同一組。

  尹利文文靜靜的是課堂上最專注的學生,起初不敢上台發表,在老師與同學的鼓勵下,慢慢的敢上台發表。

  怡伶上課時常常微笑著,分組進行活動時,能與小組友善合作。

  廷俊小蓁用黏土製作人物遇上困難時,及時提供方法協助小蓁;以前一有不高興,就是以哭相對,慢慢的在情緒的抒發上較能控制了。

  小蓁喜歡模仿別人,但現在遇有難題知道向老師求助。

  韋銘很清楚自己無法和班上同學一起上電腦課,會主動要求適合自己能力的上課方式,而且會自動協助其他同學。

  教學進行中,目睹學生的學習現象,知道他們瞭解了一些事物,也發現他們有些不合宜的行為在改變,我們相信方案教學對他們的學習是有意義的。

陸、反省與檢討

  課程的運作,其意義就在於促進外在知識與學習者內在隱性知識,彼此有了激盪的動態過程。由於教師身處引導者、協助者的地位,於是乎,當這種意義創造的動態力量,持續在發揮、在作用時,有時會帶給老師愉悅的感受,有時會對老師產生困擾。

  此課程的進行,在二年級小團體部分,我們偏重「食物」子題,這個子題比其他子題較易發揮,對小朋友來說,是很具體的生活經驗。在進行「沙拉吧」活動時,我們可以明確的感受到,小朋友意義創造的動態力量。小朋友在討論、實地調查、打電腦中,顯露出來的能力,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帶給我們很大的激盪。當然有些部分像教材深淺的探討、標準的拿捏,小朋友書寫能力薄弱,也會讓我們產生困擾。

  在邊做邊學中,我們有個信念,那就是,在教學策略上,教師不應認定學生的智能狀態是固定不變的,並認為學生因此無法進一步的成長或發展。我們珍惜這次的教學經驗,我們將以此為基礎,累積往後的教學經驗,豐富我們的教學生涯。

 

附注

注一:圖畫書的文字都經過精心的挑選和整理,裡頭包含作者豐富的感性與理性;圖像部份由於具有獨特的表現本質,所以會展現出不同凡響的趣味和魅力,個人覺得是很好的教學材料。

注二:《孩子的一百種語言》為義大利瑞吉歐方案教學報告書。Loris Malaguzzi 等著,張軍紅、陳素月、葉秀香 譯 1999年9月光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注三:《進入方案教學的世界(?)(Ⅱ)》介紹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及相關概念。SylviaC. Chard 著,(?)由林育瑋 王怡云 鄭立俐 合譯,(Ⅱ)由蔡慶賢 譯 1997年光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注四:「心理工具」指的是邏輯、符號轉換、概念、手勢、數字及文字等,都是人們用來建構世界觀的工具。(此部份請參閱D.C.Phillips &Jonas F.Soltis 著﹝劉子鍵譯﹞1999透視學習 P76-P 77)

注五:在對時間的感受,俊錡寫著:「黃昏有時間的預感,時間慢慢在消失,我的歡笑在時間裡,我的悲傷也在時間裡。」,在對沙拉的感受,寫著:「紫色的沙拉凍傷了,紅色的沙拉很漂亮,白色的沙拉很營養。」

 

參考書目

D.C.Phillips & Jonas F.Soltis 著 ﹝劉子鍵譯﹞1999 透視學習 台北市:桂冠圖書

Decker Walker & Jonas F.Soltis著﹝許瑞雯譯﹞1999 課程與目的 台北市:桂冠圖書

 

圖畫書

珍奧莫羅得/文˙圖 漢聲雜誌/譯 1997 早安 台北市:英文漢聲

珍奧莫羅得/文˙圖 漢聲雜誌/譯 1997 晚安 台北市:英文漢聲

派翠西亞賴利吉輔/文 蘇珊娜內蒂/圖 漢聲雜誌/譯 1997 糟糕的一天 台北市:英文漢聲

喬賴斯克/文˙圖 漢聲雜誌/譯 1997誰要我幫忙 台北市:英文漢聲

高橋宏幸/文˙圖 文婉/譯 1998 我能做什麼事 台北市:台灣英文雜誌

布赫茲/文˙圖 張莉莉/譯 1999 瞬間收藏家 台北市:格林文化

小永井道子/文˙圖 嶺月/譯 1998 我會用筷子 台北市:台灣英文雜誌

森谷憲/文 寺島龍一/圖 漢聲雜誌/譯 1997 可以吃的植物 台北市:英文漢聲

筒井賴子/文 林 明子/圖 漢聲雜誌/譯 1998 第一次上街買東西 台北市:英文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