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研讀 Orality and Literacy 研讀大綱

 時 間: 2007/5/6 ( 二 ) 15:30-17:30

 閱讀進度: Orality and Literacy , “(Ch5) print, space and closure” pp115-127

 本週主題:視覺凌駕聽覺

 主 讀 人:湯貴婷


˙Hearing-Dominance Yields to Sight-Dominance

˙Space and Meaning

( 1 )索引( Indexes )

( 2 )書、內容和標題( Books, contents and labels )

( 3 )有意義的表面( Meaning Surface )

( 4 )印刷的紙面的空間( Typographic space )

 


 經典研讀 Orality and Literacy 讀書會記錄

 時 間: 2008/5/6 ( 二 ) 15:00-17:30

 地 點:台東大學知本校區 兒童文學討論室 (3)

 閱讀進度: Orality and Literacy , (Ch5) “ p rint, space and closure ” pp 115-127

 本週主題:聽覺凌駕視覺

 主 讀 人:湯貴婷

 參與成員:湯貴婷、杜明城、董恕明、金惠芬、吳亞馨、劉琬琳、劉忠岳、劉育汝

 記 錄 人:劉琬琳


Hearing-Dominance Yields to Sight-Dominance

  從口語到書寫言論的演進案是著文化轉向的發生 — 以口語為主到視覺空間為主。造成此文化轉向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印刷術」的發明。中國古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周禮.考工記〉及沈恬的《夢溪筆談》均對印刷術有所記載*,西方則以古騰堡印刷術為要*。 印刷術對於西方文化的發展與推動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例如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各地的開展、宗教改革、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等( 115 )。然印刷術的重要性與其說是造成社會的改變,不如說是對人人類個體乃至於整體思維議事的轉變。


*1〈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
   版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版本。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版,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為余群從所得,至今保藏。(他以陶土烤乾,放進框內、加墨,再以布或紙拓印,後又經改進以木刻,再用青銅、紅銅、鉛和錫製成一個細小的圖章,放入一個版,在去拓印,直到 20 世紀才做出高度複雜印刷機。)

*2John Man 著有 The Gutenberg Revolution: the story of a genius and an invention that changed the world 本書介紹約 1453 ∼ 1456 年間,深入考證及報導西方印刷術、古騰堡及美因茲 (Mainz) 地方,作者適時介紹印刷術的發明史,也視為古騰堡的傳記著作。

 

  西方印刷術( alphabetic letterpress )的發明必須追溯是中國,中國印刷術不是由某人在某個年代突然發明,而是由千年經驗累積演進而來,印刷術的雛形是拓印及印章,早在古代帝王就已經使用,直到隨堂,雕版印刷術已經很普遍,為大量印製儒家書籍,技術也不斷提升,到了宋朝,雕版印刷術已經很發達,北宋時期,畢昇發明活版印刷術,在 15 世紀傳到歐洲,古騰堡受中國的活自印刷機的啟發,在 1456 年使用此技術印刷聖經,中在德國的美因茲造出使用合金活字的印刷機,並研製出印刷用的印油和鑄字的字模,還用活字印刷術印製歐洲第一部聖經。

  Walter J. Ong 認為:西方的字母式的凸版印刷相較於中國的活字版印刷佔有極大的優勢,因為前者將字分解成音素單位,它是分別的字母而非完整的文字( Walter J. Ong 的觀點似乎難說服人*)。為了印刷便利製造出事前存在書寫文本的文字版模,然後再根據印刷文字內容,揀選、排列文字,並一連串規律複雜的工作環節,大量複製文本,印刷術不僅使得文字本身具有的事物性,更使得書籍成為商品,知識轉變具有消費性,書籍也逐漸成為日後消費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

  在印刷術與口語文化間,似乎存在著許多可能性,例如 Walter J. Ong 甚為關注書(抄)寫文化和印刷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可分城下列幾點觀之。在書寫文化中(尤其是 recordered )抄寫這個行為本身其作用在於輔助口語文化,一如 Walter 所言 ‘Writing served largely to recycle knowledge back into the oral world.' ( 117 ),其明顯的特徵表現在文本具有「方便於記憶的口語結構」和「簡化」的傾向。無獨有偶,早期的印刷有保存口語的痕跡,例如 118 業呈現的標題頁,從視覺觀之,或許符合美學的設計要求,但卻不考慮文字本身的單位,也與當代的「 textuality 」概念有所差異。換言之,早期的印刷術在文字排列上呈現出以聽覺為主的視覺化過程。

  印刷術最終以視覺為主要取向,相較於亦是將口語的聲音符碼轉變程式覺得文字符碼的書寫活動,印刷術更是嚴謹, ‘print locks words into position in thisspace…… Control position is everything in print' ( 119 )其典型的象徵是:文字整齊地相嵌在其適當、必然的位置,不像手抄稿需要統一的規格線等輔助性線條,而印刷位置的控制與精準性的堅持,讓 Walter J. Ong 不禁下意識的將印刷術評斷為冷酷、沒有人性的單向世界。然印刷的規格化也使得其內容相較於手抄本來得較容易閱讀,字跡的易讀性、易辨識的特徵也使得閱讀傾向快速、安靜。

  時間點的考量,手抄文化也和印刷術呈現有趣的對比:手抄文化以生產者為導向,因為每一本手抄本必須花費抄寫者一段時間才能完成,換言之,手抄本的成書可以見得書籍的珍貴性,相對也是書籍不具普及性;印刷文化以消費者為導向,其所投資的時間在於印刷成品之前印刷內容為了避免錯誤,必須仔細審核、校對,校對的人物包括作者、編輯及相關的從業人員,是一個較為分工、團對性的溝通工作。一經確認,送上印刷場,一次刷印出產的成品是幾千萬冊相同的複印本。


*John Man 認為東方有印刷術發明環境,卻在古騰堡名留青史,理由如下:
   中國字太複雜,至少 5000 字以上,使用活字版反而不方便,故在中國普遍使用雕版印刷,且未因活版印刷的發明而取代。保守不想改變。 紙張不對, 12 世紀中國的造紙技術傳入阿拉伯及西班牙,因紙太軟,歐洲人加入動物膠質,才適合印刷,甚至於可以兩面印刷。 沒有橄欖及螺旋壓榨機等適當原物料及設備。 印刷投資昂貴

Space and Meaning

  呈上,印刷術是明確的將文字相嵌在視覺空間中, Walter J. Ong 續而從四個面相探究之 ----

( 1 )索引

  在討論索引之前,先要將焦點關注於出現在書寫時代的 List (名冊單、目錄表?),所謂的目錄便是抽離出社會情境或是當下語言脈絡一連串的文字,可能是一連串的名字、名詞等字彙,從某個角度言之,目錄表脫離了口語環境的脈絡,但以埃及的名字列表(屬於口語文化的書寫紀錄)為例,字母符碼間的排列方式有時確有助於記憶。實則目錄列表的文字規類與比使之間的相關性,確實透露出人類對於文本內容的規類思維,亦可呈現思維觀念的次序性與從屬性。

  關於字母的索引最早在十三世紀的歐洲,其特徵是將文字脫離輿論術語其所相嵌的印刷空間,剛開始出現時,字母索引顯得相當的罕見、粗糙與錯誤百出,當時人們對索引的評價是在於其美麗與神秘性,而非其實用性。而索引的字母編排便非主要一句文字的第一個字母為主,而是以聲音為優先考量,暗示著索引出現標誌視覺與聽覺文化的轉折點。索引( index )是 index locorum 或是 index locorum communium 的縮寫形式,具有所在地( loci )、地方( places )等意思,是個體內在儲藏思想、概念的地方,而印刷書的索引出現,卻是將此心靈場域得以視覺、物理化。

( 2 )書、內容和標題

  抄寫文化與印刷術對於「書本」的認知也有所差異。前者將書籍視為重現言說的媒介,透過書寫活動紀錄了對話的過程,故沒有印刷書本的標題頁、標題等,手抄文化的文本內容多半從錄有「由此開始」( incript )等字句開頭,類似的例子是中國的佛經,佛經是由弟子聆聽佛陀講到的實錄,以鳩摩羅什的金剛經譯本為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社為國祉 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兩百五十人俱。爾時,釋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 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如是我聞」、「聞如是」(梵文 evam maya?srytam ,藏文 hdi skad bdag gis thos pa )是每部佛經經文所常用的第一語句。根據傳統的說法:佛滅後不久,有五百阿羅漢於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其時 阿難 於會眾前誦出經文。在誦出經文前,先言「如是我聞」,表示此下所誦乃直接從佛陀處所親聞。另一種方式是透過對話的形式向讀者展開其內容( here you have, dear reader, a book which so-and-so wrote about ),此種結構異常見於小說文類,兩者皆反映了口語文化留存的明顯表徵。相對的,印刷術卻將書籍視為涵蘊知識、科學、虛構等被大量字母化的物件,書籍的架構建立在標題、書名頁、索引等形式。

( 3 )有意義的表面

  印刷術如火如荼在歐洲各地設立大大小小的印刷據點,促使在抄寫文化中需要的專業手工描繪的人才及技術大幅衰退甚至銷聲匿跡。大量製造與加工,塑造了具有「正確重複性的視覺描述」( ‘exactly repeatable visual statement', p124 ),而印刷術其技術性與嚴密的特質正好與科學的表述方式不磨而合,也無形中帶動了西方現代科學的進展。西方現代科學的表述特徵是:藉由嚴謹的書面語言得以將科學家仔細觀察複雜客觀事物及其過程描繪下來,藉由視覺建構出超視覺的理智世界無疑的象徵著我們歷經世界的方式改變了,不同口語書面文化傾向動作的紀錄,西方科學的焦點在於描繪事物、景象等視覺性外觀。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科學的外觀視覺性的描述也帶動了西方文學質的改變 ---- 著重物理現實世界的描繪,如散文書寫中,對於外在景觀環境的詳細描繪,而在濕的創作中,也以嚴密、徹底、準確的態度對待所發掘的自然現象( p 125 ),使得西方文藝對物現世界的描摩呈現如印刷的性質。

( 4 )印刷的紙面的空間

  印刷術不僅嚴密的控制文字在印刷紙面的位置,同時也必須在一定大小的空間上(印刷紙面),思考文字與文字的關係,如何透過視覺化呈現出最豐富的意涵,並服膺當今的閱讀文化。 Walter J. Ong 認為印刷紙面的空間在促成了現代性與後現代的產生佔有一席重要地位,尤在文學世界的想像中甚為明顯。文本紙面的空白並非無用的物質,是文本創造思考的元素之一,在文學藝術中,空間的應用展現了作者心靈的軌跡,例如國畫的留白無疑是對空間的一種哲學思考。在此 Walter J. Ong 的舉例反映出對於空間的思考有不同的觀點,對 Laurence Sterne 而言,空間是一種沈默的對等( p 126 ),然對於法國象徵詩人馬拉美( Ste'phane Mallarme' )的死前名作〈骰子一擲絕不會破壞偶然性〉(法文: Un coup de De's Jamais n'Abolira le Hasard ,英文: A dice throw never will abolish chance ),文字在空間位置,創造了一種不東西南北的閱讀方式,暗示對於閱讀由左至右的慣例突破。而 E.E. Cumming's 沒有標題的詩( no.276 ),嘗試在透過文字在兩度的紙面空間中捕捉蚱蜢令人目眩的飛翔動感,彷彿產生時間的錯覺。兩者作品反應對於印刷紙面空間的限制轉化對於事物變動與不規則的思考。

  而圖案式的有形詩體( concrete poetry )更是印刷空間與具有聲音性的文字的互動高潮。此次文類展現出精緻、複雜的表現手法,將文本文字在空間中呈現出視覺性的展演,多半適於觀賞而非閱讀,然其詩體視覺性的解構必須建立在文字符碼的聲音線索。 Walter J. Ong 認為 concrete poetry 展現了口語文化與印刷文化的辯證關係( p 127 ),與 Derrida 將文字視為遊戲的解構概念有相通之處。然而 concrete poetry 也讓我想到了中國的「回文詩*」,雖然不知道有沒有關連,總之,者種回文詩的創作難度很高,但運用得當,他的藝術滋力是一般詩體所無法比擬的。

  從口語、抄寫、手寫文化到印刷術的出現, Walter J. Ong 竟是侃侃而談,然我的腦袋卻浮現《華氏 451 度》或是《偷書賊》中墳書的場景,熊熊的紅色火光燒盡一謝的沈默與私語 …… ,天氣太陰晴不定,心情也跟著起起伏伏。


*回文是利用漢語的詞序、語法、詞義十分靈活的特點構成的一種修辭方式。其有多種形式,如 “ 通體回文 ” 、 “ 就句回文 ” 、 “ 雙句回文 ” 、 “ 本篇回文 ” 、 “ 環復回文 ” 等。 “ 通體回文 ” 指一首詩從末尾一字倒讀至開頭一字﹐另成一首詩。 “ 就句回文 ” 指一句內完成一個回復過程﹐每句的前半句與後半句互為回文。 “ 雙句回文 ” 就是下一句為上一句的回讀。 “ 本篇回文 ” 就是一首詩詞本身完成一個回復﹐即後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復。 “ 環復回文 ” 指先連讀至尾﹐再從尾字開始環讀至開頭。在回文茶詩中﹐最有名的要數清代張奕光的《梅》 : 香暗繞窗紗﹐半帘疏影遮。 / 霜枝一挺干﹐玉樹幾開花。 / 傍水籠煙薄﹐隙牆穿月斜。 /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其詩倒讀為﹕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 / 斜月穿牆隙﹐薄煙籠水傍。 / 花開幾樹玉﹐干挺一枝霜。 / 遮影疏帘半﹐紗窗繞暗香。 (http://www.anxiteaco.com/clyq/csdffxs2.html)

 

補充資料

(一)古騰堡第一個發明:凸模衝頭( Patrix )師傅一天做一個, 3000 字英文要用 3000 個凸模衝頭,不符經濟效益,古騰堡發明指手持式模版,成為日後 500 年活字版印刷工人標準配備。手模是印刷作業核心,改進流程,縮短工時如圖 3 及 4 。

 

(二)古騰堡第二個發明:速連鉛字為一個版,把指字放在一起,加上線條就做成一頁鉛字版。接下來就是手模組件的完美。古騰堡還得消化幾十項次級技術如擺置鉛字、組字、多業的排版、放進適合的印刷機、做出適用的紙張、生產最佳油墨,然後保證每項出版品有標準品質。

(摘錄自〈由古騰堡革命話科技史〉。劉可德、施永裕、魏寶蓮合著。《生活科技教育月刊》。二00六年,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對談節錄〕

湯貴婷:
  意象詩是雕蟲小技。形式與內容,內容會大於形式∼

吳亞馨:
   念文學的人會這麼說,如果是商業設計的人會覺得形式吸引人是很重要的。

湯貴婷:
   意象就是為了立刻抓到人的視覺。

劉汝汝:
   內容長久來說會比較深刻的,意象會隨著時間 fade out 。

湯貴婷:
   如果是作者創作的,我反而會忘記。如果是我來創造的,我才會記得。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