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研讀 Orality and Literacy 研讀大綱

 時 間: 2007/6/3 ( 二 ) 15:30-17:30

 閱讀進度: Orality and Literacy , “(Ch7) Some Theorems”

 本週主題:原理數則

 主 讀 人:杜明城


•  New Criticism and Formalism

•  Structuralism

•  Textualists and Deconstructionists

•  Speech-act and Reader-response Theory

•  Social sciences, Philosophy, Biblical studies

•  Orality, writing, and being human

• Media' versus human communication

•  The inward turn: consciousness and the text


 經典研讀 Orality and Literacy 讀書會記錄

 時 間: 2008/6/3 ( 二 ) 15:00-17:30

 地 點:台東大學知本校區 兒童文學討論室 (3)

 閱讀進度: Orality and Literacy , (Ch7) “ some theorems ”

 本週主題:原理數則

 主 讀 人:杜明城

 參與成員:杜明城、楊茂秀、董恕明、金惠芬、吳亞馨、劉琬琳、

      劉忠岳、劉育汝、湯貴婷

 記 錄 人:劉琬琳

  研究口語及書寫間的對比是未竟之業,特別關注當今的學全是文學詮釋/哲學學派如何與口語 ---- 書寫間的轉變產生連結的過程。

•  文學史( Literary History )

  文學史的開端乃由對口述 — 書寫的研究的可能性所展開。文本可反映出從口語轉化到書寫文字的種種更易、變動。中世紀文學尤其與口語間連結緊密,也許因為當時整個歐陸作家仍以傳統方式寫作:試以可被朗誦( to be read alroud )的方式寫作,因此不論在情節或人物方面,當時文學的風格皆以修辭為主。

  文藝復興時代也繼承了這個風格,而浪漫主義標誌了這種古式以口語為基的修辭文學。

-  新批評與形式主義( New Criticism and Formation ):在從口語到文字的轉變中,新批評為點明何為「以文本為中心的思考」的最主要範例。俄國的形式主義相較之下時間較早,但基本上兩者皆是獨力發展的。

-  結構主義( Structuralism ):談到結構主義的第一人便是結構主義人類學家李維史陀。

-  文本主譯者與解構主譯者( Textualists and Deconstructionists )

-  言說行動理論與讀者反應理論( Speech-act and Reader-response Theory )

-  社會科學,哲學,與聖經研究( Social Sciences, Philosophy, Biblical Studies )

•  口語、書寫,與身為一個人( Orality, writing and being human )

  一直以來,所謂自認為「文明」的人們將他們與「原始 / 野蠻」人為對比,不僅在生活及場欲如此,在具有思辯的作品、人類學研究中亦是如此。

•  媒體」與人類溝通交流( ‘Media' Versus Human Communication )

•  內在轉變:意識與文本( The Inward turn: consciousness and the text )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