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冰花]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作者:樊明德

        一次又一次欣賞影片《魯冰花》(The Dull-Ice Flower(第四十屆柏林影展人道精神特別獎,東森華榮傳播事業有限公司發行),總是無法控制住即將決堤而出的淚水。第一次看這部片子是在我國小的時候,學校帶全班一起去戲院,小朋友們哭成一團。

        多年後,我也成為一位老師,每回與我的學生們一起再度欣賞、討論這部片子時,仍像我小時候第一次看時一樣的感動。我發現,這部片子雖然上了年紀,所講述的背景是民國五十年代的故事,然而片中對教育現像的反省,以及對充滿愛心、執著教育理想老師的渴求,以及,對兒童創造力的啟發…等等,至今仍是相當貼切的。而本片,即是經由郭老師對學生古阿明的關懷備致,而點出身為教育者的核心特質─教育愛。

西方的教育之父斐斯塔洛齊,一生奉獻於教育,在他滿懷悲憫,辛苦建立的學校中,特地給予兩種人受教的機會:窮困不堪,繳不起學費的學生,以及頑度過度,沒有老師願意教的「壞學生」。在斐斯塔洛齊的墓誌銘上刻著:”everything for others, nothing for himself”(一切為學生,不為自己)。我們發現,這部影片之所以能歷經時光的考驗而熠熠發光。是因為與斐斯塔洛齊一樣,具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價值─教育愛。

魯冰花

 

 

        「各位同學,你們看過魯冰花嗎?」在放映電影前,我手拿著魯冰花影片盒子,一面向學生提問,以引發學生的興趣,並且,指出放映此片的目的與欣賞的要點。

        「有!而且,那首魯冰花主題曲,在今年畢業旅行的遊覽車上,大家還搶著麥克風,合唱了兩次呢。」同學說。

「嗯!老師也聽到了,某某同學,妳的歌聲真好,可不可以再為大家清唱一段魯冰花呢?」在眾人的掌聲中,這位落落大方,很愛唱歌的學生堆滿笑容,從座位站起來唱著:「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媽媽媽的心呀魯冰花…  

        「真好聽!帥呆了!大家給她鼓勵鼓勵!」教室內響起一片歡呼聲。

「那麼,你們看過真正的魯冰花嗎?」老師接著問。

        「沒有。」學生答。

於是,我請學生將燈光調暗一點,開始放映,在魯冰花呢喃的音樂中,在一片綠油油的螢幕上,綻放著一朵朵鮮黃的小花,接著,一位國小女生,溫柔的旁白著:「你們現在看到的花,叫做魯冰花,農人把它種在茶樹的空隙上,春天它開出紅色(黃色)的小花朵,不久花謝了,農人把它拔下來放在茶樹下,蓋上泥土,慢慢的,魯冰花就會變成肥料,使茶樹長得很茂盛,魯冰花雖然死了,我們卻可以喝到很香很香的好茶。」趕緊,我按了一下錄放影機上的「暫停」鍵,對著學生說,由於台東有很多的稻田,於每年休耕的一、二月期間,有些農人會在田間種植油菜,當油菜花開時,許多過路的旅人,驚艷於一片片黃色的油菜花海,而停下來欣賞。相信許多同學看過,因此,我就引用油菜花來類比,點出這部影片的核心意義。

        「你們知道魯冰花與油菜花有什麼共

  同點?」老師問,

        「它們都是開黃色的花。」同學答,

        「真棒,觀察入微!」

「還有呢?」老師問,

    「油菜花與魯冰花一樣,都是用來當做肥料,除了少部份供食用之外,人們會將油菜花埋入土中,油菜花於泥中慢慢分解,轉化為下次稻作生長的養料。」另一位同學說。

    「很了不起,這位同學,嗯,你的歸納能力真好,」老師說,

「現在大家都明白農人種植魯冰花與油菜花的目的,那麼,你們是不是可以引用較優美的詞句,來形容並點出魯冰花的像徵義意?」同學們競相舉手:

「自我犧牲」,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很好!很好!大家給自己鼓掌一下。」於是我再按一下「暫停」鍵,繼續上演這部相當感人的電影。

 

傻瓜老師

        被調來這偏遠地區任教的美術老師(郭老師),給自己取了一個很可愛的筆名--「傻瓜」,一看到鄉間美麗的景色,郭老師就迫不及待地拾起畫筆,架起畫架,開始寫生。一對姊弟好奇地靠近,老師堆滿笑容,親切的招乎,老師問姊姊考第幾名?一向口無遮攔的弟弟強著說,姊姊考第四名,而他考第十五名,來自都市的老師說不錯了,他以前只考二十多名。姊姊說,不過小男孩的班上只有十五個人,雖然是最後一名,但是他很會畫圖,小男孩天真的說:「總該有人考最後一名。」

知道小男孩很喜歡畫圖,老師當場將這幅寫生畫送給小男孩,小男孩受寵若驚,滿臉喜悅,卻發現老師竟然在畫上簽名「傻瓜」,一面自言自語的說:「二十年後,這幅畫也許在畫廊,也或許在茅坑裡。」小男孩看著畫上老師的簽名,很驚奇的說:「你叫傻瓜哦!」

        在另一次課堂中,女老師問學生,愛迪生小時候,被認為什麼?一位同學答到:傻瓜,因為愛迪生小時候經常做出意想不到,與眾不同的行為。有一次,愛迪生為了了解母雞是怎麼孵蛋的,竟然親自坐在雞蛋上面,試著「孵」出小雞。學校老師都認為愛迪生是傻瓜,不願意教他,不得已,很了解兒子的母親只好將愛迪生領回。

        長大後的愛迪生,勇於探索、思考與實驗新的點子,發明了許多東西,以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而愛迪生的成功,多半歸功於當年他的母親不但不放棄他(即使別人將他當成傻瓜),反而以無比的愛心與耐心去教導愛迪生。燈泡的發明是他的眾多的成就之一,照亮了原本黑暗的世界,然而,誠如「發明大王」愛迪生所言:「成功是一分的天才,加上99分的血汗。」是不斷努力的結果。由影片可以看出古阿明之所以畫的好,是因為他喜歡畫畫,所以,全心全意地畫,不斷的練習,有一次他為了觀察、畫小狗「古椎」,竟然將牠五花大綁用繩子固定,幾個小時之後終於畫完了,才跟古椎說下課了。

        女老師抓住機會,鼓勵班上考最後一名的古阿明:「你長大之後要不要當愛迪生?」,古阿明大聲說:「要!」

        我發現這部影片再三的強調「傻勁」,一種建構理想老師的憨厚質地,只為教育,不為其他原因而從事教學,在現今這個社會中,更顯珍貴。郭老師對古阿明的關心不因為古阿明的成績不好,或是家境貧窮而打折,與片中巴結鄉長的徐主任有很大的差異。從某些人的觀點而言,郭老師的作為,並非是「聰明」的,為了執著教育的理想,一點都不肯妥協,拐個彎,稍微附合權勢,讓自己的日子好過一點,硬綁綁的個性可真不是「聰明」的做法。一位教師就批評郭老師,說他是藝術家,粗線條,連得罪人自己都不知道,意思是指郭老師應考量一下鄉長,不要老是當眾跨獎他的兒子古阿明,並且,頻頻指出鄉長兒子的不當(雖然其目的在於啟發、改正),這樣做太直接,容易得罪人。郭老師不悅的答道,如果他在乎這些人的想法,今天就不會來這裡了。

        同樣地,在此次有關繪畫比賽參賽的人選爭議上,更加顯示出郭老師的固執,當即將退休的校長表示,反正不管是古阿明或是鄉長的兒子參賽,只要得獎,不也都是郭老師的功勞?郭老師表示,他之所以堅持讓古阿明參賽,是因為他相信古阿明最有實力,絕不是因為「功勞」的緣故。

         郭老師實在傻的可愛,傻得讓人敬佩。

創作的問題

        由一場繪畫比賽的甄選,引爆了「天才」與「笨才」的爭議,是教師之間有關什麼是教育的爭執,而爭執的核心,也包含了教師們對於創造力的不同詮釋。在這樣的爭議中,也凸了美術老師憨厚的性格,為理想,為捍衛教育的本質,勇往直前,頗有「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的道德勇氣。

        因為一個年級只能有一個代表參加,郭老師自然選擇最有天份且無時無刻不在畫畫的古阿明。可是,徐組長首先起而反對,他指著古阿明的畫說:「亂塗一通,色盲一樣。」就把古阿明的畫拋到一邊,拾起鄉長兒子的畫,說他認為應該選鄉長兒子,至少他的畫看得懂,比較有把握,徐組長說:「無論是形狀,色彩,大小,明明白白,正正確確,一看就懂,就算代表六年級,也不會差到那裡去,代表初中都夠了。」徐組長認為古阿明並非如郭老師所言,是一位「天才」而是「笨才」。

郭老師認為,畫得像並非是畫畫的主要目的,那與使用照相機有何差別?針對徐組長的炮火,郭老師為古阿明辯護:「小朋友怎樣感覺,就怎麼畫,跟實體人物像不像,是不大要緊的。兒童本來有的是純真,往往因為大人的教導,限制了他們的天份,變得這也不敢畫,那也不敢畫,古阿明可愛的地方,就是他有主張,能用他獨特的方式,來表逹他幼小心靈的經驗和感覺,這才算是創作。」

兩位老師爭得面紅耳亦,最後校長同意用不記名投票的方式表決,「給他民主一下。」校長說,當然,投票的結果,鄉長的兒子當選了,古阿明失望極了,回家之後,將貼在牆上的畫通通撕下來。

        有一次,郭老師指著古阿明的畫,問為什麼太陽是藍色的?古阿明答道,這樣父親才不會被太陽曬得中暑,差點死掉,原來,幾天前古阿明的父親在陽光下拼命捉茶蟲而中暑。

        另一次,古阿明將狗的身體全部塗的紅紅的,古阿明解釋說,這是陽光照在狗身上的感覺。 

        我想,郭老師之所以特別欣賞古阿明的畫,除了他的專業眼光之外,其實,老師最關心的,是兒童畫中所表現的自然與純真,將內在情感直接表,而古阿明的畫就具有這樣的特質,率真、質僕又充滿了童趣,毫不做作地表現出來。

        然而,鄉長的兒子對繪畫的學習卻充滿了壓力而不快樂,勿寧是社會強烈制約下的產,在他的畫中,只反映了秩序,一板一眼,但卻喪失了最根本,最珍貴的兒童應有的特質純真。

        一次在上繪畫課時,郭老師好奇地問鄉長的兒子為何拿著尺在紙量來量去,鄉長的兒子說他正在畫國旗,用尺量國徽的十二個角,才能正確的畫出國旗。老師開導他說,國旗遠遠的,小小的,只要在上面塗上紅色,大家就知道它是國旗了,「人家古阿明的畫就自由多了。」老師說。

        雖然,鄉長的兒子功課名列前矛,不過,我們也觀察到他是缺少了什麼,太文靜了,太認真了,太中規中矩了。當小朋友們興高采烈地玩時,他總是一個人靜靜的玩。郭老師認為他的畫很傳統,缺乏自我主張,沒有一點兒童畫裡應有的幻想成分,這也是郭老師不推薦鄉長兒子參賽的原因。

 

幫忙捉茶蟲

        而這次,古阿明所畫的茶蟲,則特別令老師激賞。老師望著牆上古阿明的畫久久不忍離去,對著身旁另一位老師說:「孩子的世界除了吃和玩,就是想像,看古阿明的畫就知道,茶蟲在他心裡多恐佈,茶蟲吃掉茶樹,吃掉畫本,還吃掉蠟筆,人變得渺小無助。」

        除了出於繪畫專業,極為欣賞古阿明的畫,認為他很有繪畫的天分,一種伯樂遇到千里馬的惜才心理之外,做為一位成功老師的核心特質,就是教育愛。在此,我們以郭老師對古阿明的關懷備至,來加以解釋。

對著教室牆上所畫的茶蟲,郭老師很理解古阿明心中的畏懼,他思索著,如何協助古阿明一家度過難關。郭老師對古阿明的關心,是不侷限於教室以內的。

    一天,他帶著一群孩子到古阿明爸爸的茶園寫生,並且,要求孩子們在寫生之前,一個人要幫忙捉一百隻茶蟲,孩子們興高采烈的捉著茶蟲,之後,排成一排,快樂地在河邊寫生,鏡頭呈現一群孩子手牽著手,在一天快樂的與自然接觸之後,踏著夕陽回家。

        鄉長的選舉快到了,在宴席上校長不經意的提起,說郭老師相當熱心,連禮拜天都帶學生去寫生,順便捉茶蟲。鄉長不解的問,現在有農藥了,用噴的就好,用捉的要捉到什麼時候?郭老師表示因為古阿明的家沒有錢,買不起農藥,鄉長把握這個宣傳的機會,當眾對郭老師說,他明天會派人去噴農藥,郭老師對古阿明一家有關茶蟲的問題,終於獲得解決,滿懷感激,當場站起來,對著鄉長躹躬,說他代古阿明一家道謝,古阿明與姊姊終於可以安心讀書了,一個不為三斗米折腰的老師,之所以如此,完全出於對學生的愛。

送蠟筆

        一次古阿明指著景緻優美的湖面對郭老師說:「我一直想畫一張圖,早上白白的,黃昏紅紅的,跟這個山,這個水一樣大,一樣漂亮,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接著以哀傷的語氣說:「只可惜自己的紙沒有那麼大,而他的蠟也只有八色。」郭老師感受到眼前這位人小而志氣高的學生,安慰他說:「你的志氣比我大多了,有前途。」他能理解古阿明所謂,他的「畫紙沒有那麼大」的悲涼,一種來自貧困家境,很難超越的限制,不多久,郭老師趕緊買了一盒蠟筆,氣喘咻咻的擺在古阿明的桌上,古阿明高興極了,拿起蠟快樂地猛塗。看到古阿明臉上璨爛的笑容,老師高興極了。郭老師是由送蠟筆,而告訴古阿明,他不是完全孤獨、絕對無望的,在這個世界上仍是有像老師這樣的人,由衷的關心他、支持他。

        在這個充滿著生存競爭的成人世界,當時這個尚未受到文明嚴重影響的鄉下,以及仍然處於兒童階段的小孩,竟意外地成為郭老師獨享的心靈的桃花園,在這裡,郭老師可以嚐試著實踐他的教育、他的愛,雖然,環境限制了這裡,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卻也保住了純真。

        再說,送古阿明蠟筆的背後動機,雖是源自郭老師對學生的愛,然而這份愛之所以能在郭老師的心中發芽、茁壯,是有先決條件的,是與郭老師純真的性格息息相關。雖然,他的同事曾批評他是一位藝術家,粗線條,但是,我們發現郭老師的性格其實是該粗的地方粗,該細的地方細,一種有為有守、保持格調的理想老師。從送蠟筆與幫忙捉茶蟲的「小事」中,我們感受到的,卻是郭老師一顆極其細膩、溫柔的心,一點也不「粗線條」。

 

媽媽的畫像

        另一方面,郭老師對古阿明的關心,一半是出於對這位從小失去母親的孩子的悲憫,感受到他的孤獨,由於社經地位低,功課又不好,在學校裡備受排擠,並且,由於父親鎮日忙於工作,連三餐的下落都煩惱,根本無暇兼顧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暴躁的脾氣,動不動就打人,這些,郭老師都看在眼裡,對這位充滿愛心與正義感的老師而言,一定會護衛著這位自幼失去母親的孩子,不計任何代價。

        郭老師經常跑去古阿明家的茶園探望正在工作中的一家三口,陪著孩子一起玩,讓他們感受人間的溫暖,在左圖中我們看到郭老師與姊弟倆虔誠地向土地公廟祈禱,希望上天能夠照顧、庇佑阿明一家平安。

        在獲知自己沒被選上的強烈沮喪下,長期以來所受到的歧視,一肚子委曲的古阿明,更加懷念逝去的母親。他努力地在記憶中尋找母親的身影,想將母親畫出來,無奈,母親在他很小時就去逝,再如何也想不出母親的樣子,他向老師傾吐,說他很想畫母親,卻回憶不出母親的樣子,看在郭老師的眼裡,是相當不捨的。

一天,阿明生病很晚回家,姊姊溫柔地幫阿明燒水洗腳,用毛巾細細地擦乾腳上的水,這鏡頭是多麼的令人感動!自母親死後,姊姊就替代母親的職位照顧全家。古阿明有氣無力地對著姐姐說,他近來很想念母親,常夢到母親,可是他仍不清楚母親的樣子,這時,姊姊告訴他說:「媽媽不能忘,」「媽媽媽每天早上起來,總是急急忙忙,把頭髮這樣用手一抓,然後盤一盤,就開始洗衣服、燒飯、餵豬。爸爸每次發脾氣的時候,媽媽媽就這樣抱著你一直搖。你小的時候,常常半夜醒來一直哭,媽媽就這樣抱著你,這樣啍著,嗯…嗯…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後來,古阿明的母親,因為操勞過度,積勞成疾死了,可以想像,在茶園中忙東忙西,一天的勞累之後,夜間母親仍是頻頻起床,以無比的溫柔撫慰孩子的偉大母愛。

        古阿明因肝病被送入院,當鄉長再次連任成功,以勝利者的姿態到訪學校時郭老師卻在列隊歡迎的教師中缺席了,跑去探望臥病在床的古阿明,為了舒解古阿明的苦悶,郭老師與他閒話家常,一向對色彩感覺敏銳的阿明說他不喜歡成天躺在醫院,在這裡,一切都白白的,他向郭老師抱怨,老師半帶安慰、半帶啟發的說,白色也很好,你看,護士就是穿著白色的制服,天使也是,結婚喜宴上,新娘所穿的也是一片雪白。

        其實,郭老師是在教導阿明,在看似沒有顏色的「白色」身上,也能發覺其獨特的美麗。新娘、天使與護士之所以穿著白色的制服,即是因為白色像徵著聖潔。對護士而言,是以一顆奉獻、無私的心去關愛所有的病患,在患者生病、最無助的當爾,去清洗患者的傷口,不論這傷口是多麼的髒,當白衣天使細細的洗滌傷口時,也洗淨了患者不安的靈魂。

        古阿明終於依靠姊姊的描述與自己的想像完成了母親的畵像。他秀給郭老師看,並說他只記得母親摸他的樣子,是的,阿明忘不了母親溫柔的撫慰--摸他的樣子,即時這個記憶已經很遠、很久了。

不過這也預示了他與母親「團圓」的日子近了,一方面由於沮喪,二方面也由於肝病,古阿明最後一次帶著老師送他的蠟筆,冒著濛蒙細雨,來到熟悉的湖邊作畫,絕望地將老師送他的蠟筆,一一仍進湖裡。

        最後,古阿明終於完成心願,他曾對老師說,有一天要畫這裡的山,這裡的水,只不過,他將山與水全部塗成紅色,像徵他滿腔的怒火。隨之,阿明病逝於湖邊。

        郭老師將古阿明的畫送到國外參賽,榮獲世界兒童繪畫比賽的金牌獎,不過,這遲來的榮耀並未為古家帶來任何的喜悅,老師與同學們之所以會注視古阿明,原本在生前曾經如此卑微的學生,是因為他得了獎,如果,郭老師沒有將古阿明的畫拿去比賽,或是參賽而未得獎,那麼會有誰在意這位窮鄉僻壤孩子的死亡?

        最後,郭老師將古阿明的畫,在他的墓前一一燒掉,那一張,媽媽的畫像,連同世界兒童畫金牌獎的獎狀,也在火熖中化為灰燼。此時,山谷中傳來古阿明淒厲的哀號:「啊…啊…夜夜想起媽媽地的話,媽媽的心啊,魯冰花。」

 

結語

        有一次新年快到了,老師就讀國小一年級的女兒放學回家,帶著一幅畫,題目是:「魚」,老師說畫一隻魚,像徵著年年有餘。女兒興高采烈地展示著,希望我也跟她一樣喜歡並且稱讚她的作品。我發現這條魚的比率相當的「標準」,頭佔1/4,魚身佔1/2,尾巴佔1/4,魚身上的鱗片,一片一片很均勻的分布著,大小、半圓的弧度都很相似。女兒在鱗片上塗著五顏六色,看來色彩濱汾,很有過年喜氣洋洋的味道。不過,我卻發現其中一個「鱗片」被擦拭塗改過,在微細皺折中,仍留有原來所塗上去的黑色的痕跡,我問女兒,為什麼要把原先的黑色擦掉,改成紅色?她回答說,上課時,老師指著她「魚鱗」上的一片黑色魚鱗,說新年到了畫紅色比較討喜,於是,「我就把這片黑色擦掉,改塗上紅色啦。」

        我告訴女兒,其實黑色也不錯,妳回想今年中秋節時,我們全家出去烤肉,所用的煤炭,不就是黑色的嗎?還有,這學期老師開始教毛筆字,妳使用的墨汁不也是黑色?,「所以囉,各種顏色都有它獨特、美麗的地方,下次再畫「年年有魚」時,也不妨在魚身上點綴各種色彩,包括黑色在內,只要是搭配得當,就是一幅優美的畫。

        最後,老師想問你們一個問題:

「在這部電影中,古阿明老師的口頭禪是什麼?

「放輕鬆點,放輕鬆點嘛!」學生答,

「那麼,為什麼郭老師這麼強調「放輕鬆」?」老師接著問,

學生們搶著發言:

「因為郭老師的性格,原本就比較隨性,像藝術家的樣子。」

「因為當時學校裡的氣氛太嚴肅,不利創造力的培養。」

「因為不論是畫畫或是其它科目的學習,學習的歷程原本就應該是輕鬆、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