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讀原因

 史傳典籍浩繁,包括二十五史、各體雜傳、宗教聖傳等,而《史記》是傳記文學發展史上眾所公認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上起軒轅,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其中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全書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字,體大思精,文筆生動,刻畫入微,見解獨到,無論在史學史或文學史上都是一部典律之作。

 

 《史記》作者司馬遷將其悲劇性的生命遭遇,透過史事人物的敘事,展現更寬廣而睿智的歷史眼光和批判精神,傳達超越時代的價值思維和生命視野。司馬遷以其超越時代價值的進步史觀,實事求是的批判精神,批判漢代社會充斥的天人感應之談,容納各階層人物,將項羽、呂后列於本紀,闢貨殖、游俠等列傳,注重事件發展的因果變化和相互關係,表現無畏強權的批判精神和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態度,強調人物主體生命精神的刻畫,是中國傳記文學成熟的標誌,對後世史書、散文、小說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目前大學中文系或歷史系多有開設《史記》課程,而筆者此課程之設計特點,是希望以問題意識的方式,透過《史記》互見本文的不同敘述視角,《史記》與《漢書》對同一歷史人物的不同觀點和評贊的對照,讓學生思考歷史的真相為何?或者,什麼是事實?當代史學界普遍認知到歷史其實是由不同的史家對事實或史料的解讀和拼貼所形成,並沒有單一的真相存在。因此,本課程特別重視傳記書寫者的立場和觀點的討論,透過課程引導,讓學生從更多面向去理解和思考傳主的存在處境,可以激發學生對人事物更多元的看待觀點,同時,注重研讀主體的具體參與,不只是去讀,而要學生透過角色揣摩,去感同身受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深化對人性的體悟,以同理心產生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共感。

 

 筆者開設「傳記文學選讀」課程已有三個學年,第一年以《史記》為主,第二年以「四史」為主,第三年從《史記》到清代傳記小品選讀,從學生的學習回饋意見,發現學生印象最深刻、最喜愛的文本還是《史記》。因此,筆者以為透過《史記》這樣一部傳記文學上的典律之作的深入精讀,作為學生理解古典傳記的標的文本,可令學生精確掌握傳記文學的藝術成就和書寫特徵,引發其對傳記閱讀的高度興趣。

 

(一)本課程選用研讀教材

日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史記會注考證》除對宋代以前《史記》各種鈔本殘卷進行校勘外,在註解方面更廣泛收羅重要研究成果,匯集成書,方便學者研讀,為目前文史學系開設《史記》課程的主要教本。本課程除對《史記》重要篇章加以解讀,並輔以歷代《史記》學家的重要評點,透過重要評解內容,獲得更多不同的解釋觀點和評價視角,豐富學生對不同人物、事件的理解面向。